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摩托车未购买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王熙律师2022.01.30365人阅读
导读:

交管部门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的。但是摩托车没有买交强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只能由驾驶人自己负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由于事实不清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任何一方均可举证对方存在过错。虽然该事故车辆驾驶员的责任无法认定根据公平责任原则事故驾驶员双方对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各承担50的民事赔偿责任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摩托车未购买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交管部门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的。但是摩托车没有买交强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只能由驾驶人自己负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由于事实不清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任何一方均可举证对方存在过错。虽然该事故车辆驾驶员的责任无法认定根据公平责任原则事故驾驶员双方对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各承担50的民事赔偿责任是合情合理的。关于摩托车未购买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摩托车未购买保险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摩托车未购买保险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没有任何关系。交管部门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的。但是摩托车没有买交强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只能由驾驶人自己负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17)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当事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承担道路交通事故全部责任事故其他方当事人无责任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该当事人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因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2、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道路交通事故事实的由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确有证据证明未逃逸当事人有过错的可以减轻逃逸方当事人的责任没有证据证明未逃逸当事人有过错的确定其无责任。

3、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及毁灭证据的由其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二)、因双方当事人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按照以下规则认定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1、事故一方当事人因具有违反各行其道、让行规定等严重过错行为而发生事故的负事故主要责任另一方当事人因具有一般过错行为而发生事故的负事故次要责任。

2、事故双方当事人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相当的承担同等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二、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法院怎么判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过错原则的规定而对于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没有进一步进行规定如何分配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由于事实不清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任何一方均可举证对方存在过错。如经举证并证实双方都有过错的按过错原则分担责任如双方均无法举证对方存在过错的则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由双方承担公平责任。

公平原则是我国民法典的一项重要原则。公平原则的适用是在法律没有明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一般的公平准则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这既适用于合同责任也适用于侵权责任。虽然从事故的实际发生情况来说可能发生一方责任小于另一方的情况但由于事故现场并没有留下证据让交警及当事人举证一方存在过错。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纠纷时以公平责任分配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虽然该事故车辆驾驶员的责任无法认定根据公平责任原则事故驾驶员双方对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各承担50的民事赔偿责任是合情合理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王熙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真人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213位律师在线
  • 已服务23.5万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