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如何离婚(怎样离婚)

刘晓红律师2022.02.02285人阅读
导读:

如何离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由此可见在我国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2协议离婚需要准备的材料男女双方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离婚协议书。二诉讼离婚1如果一方想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此时协议离婚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一方仍然坚持离婚唯一的途径就是诉讼离婚了。那么如何离婚(怎样离婚)。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如何离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由此可见在我国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2协议离婚需要准备的材料男女双方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离婚协议书。二诉讼离婚1如果一方想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此时协议离婚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一方仍然坚持离婚唯一的途径就是诉讼离婚了。关于如何离婚(怎样离婚)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婚姻家庭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如何离婚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由此可见在我国离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

一协议离婚

1协议离婚相比而言是一种快捷的离婚方式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离婚的前提条件是男女双方都同意离婚而且对财产的分割及孩子的抚养已经达成协议且已经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如果男女双方只是同意离婚但是对财产的分割没有达成一致或者谁都不想放弃孩子的抚养权那么这种情形婚姻登记部门也是不给办理离婚手续的。

2协议离婚需要准备的材料男女双方的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离婚协议书。

二诉讼离婚

1如果一方想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此时协议离婚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一方仍然坚持离婚唯一的途径就是诉讼离婚了。有的当事人问我王律师是不是分居满两年就自动离婚了啊?回答是否定的我国民法典规定离婚必须到婚姻登记部门领取离婚证或者由法院判决离婚并不存在自动离婚的情形。

那什么情形下法院会判决夫妻双方离婚呢?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感情破裂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如何证明夫妻感情破裂这就要在律师的指导下积极取证比如重婚的证据与他人同居的证据家庭暴力的证据赌博吸毒屡教不改的证据分居满两年的证据等等离婚官司的取证都比较困难这也是导致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重要原因从而也就需要第二次起诉离婚而这次起诉法院判决离婚的可能性剧增。

那么起诉离婚时间会不会很长呢?如果第一次起诉法院就判决离婚那么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需要再次起诉那么从第一次起诉到第二次起诉判决离婚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2诉讼离婚需要的材料

起诉离婚提供的材料可包括

(1)结婚的证明材料(结婚证或婚姻登记机关证明)

(2)婚姻基础状况的证明材料。如经人介绍或包办买卖婚姻等证明材料

(3)婚后夫妻感情变化引起离婚原因的证明材料。如因第三者插足引起离婚的提供第三者介入的具体事实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证明材料如有生理缺陷精神病的提供诊断书鉴定书

(4)夫妻关系现状的证明材料。如分居的提供分居时间原因等材料

(5)曾经起诉离婚的提供法院判决书裁定书等材料

(6)子女状况。提供子女出生证户口证明夫妻双方抚养条件子女愿意跟随哪一方生活的表示证明

(7)财产清单。包括财产的品种数量现状取得时间和方式

(8)双方经济状况。双方收入存款债权债务等证明。如单位证明工资卡存款人帐号金额债权债务数量债务债权人姓名住址等

(9)住房的证据材料。产权证书租赁合同证明或产权单位对租赁关系的意见

(10)需要对方给予经济帮助的提供疾病或无劳动能力经济来源状况的证明

(11)要求对方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提供对方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证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刘晓红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82594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