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找律师

北京律师,专业团队, 200+云律所实力在线

解决
难题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化团队,全程跟进
一站式解决您的法律难题

直接找律师

我需要打官司

严选律师,权威专业,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委托
律师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处理案件类型丰富,庭审经验分析
上万案件代理,胜诉率高

直接委托律师打官司

我需要详细咨询

专案咨询服务,资深律师方案定制

付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专属维权方案
精准把控案件难点,寻求最优方法

直接付费咨询律师

我需要基础咨询

快速应答,高效服务,24小时在线

免费
咨询
为您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专业认证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法律问题优质解答,及时与客户反馈

等待免费咨询律师

“套牌车”发生交通事故怎么赔?

林艳英律师2022.01.17944人阅读
导读:

汽车的增长带来了“套牌车”的大量增长,这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有关“套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纠纷增长很快,人民法院对套牌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裁判不一。自此,套牌车情形下的主体责任正式得到了确立,人们在处理套牌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时,终于真正意义上有法可依了。那么“套牌车”发生交通事故怎么赔?。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增长很快,一线城市汽车保有量接近20辆/百人。汽车的增长带来了“套牌车”的大量增长,这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有关“套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纠纷增长很快,人民法院对套牌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裁判不一。其原因是有关套牌车责任处理的司法解释而迟迟未出台。2012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套牌车情形下的主体责任。至此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套牌车法律责任和赔偿主体,这是立法的一大进步。

一、套牌车的概念及危害

所谓套牌车就是没有按照正常法律程序到交管部门领取牌证,而是通过仿制、拼接等技术手段制造与别人的车辆同样车牌,甚至包括他人的行驶证也一并复制的机动车。套牌车的出现,存在以下几点危害。

1、破坏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

2、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加大了交通部门的管理难度。

3、侵害了被套牌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利益。

4、给受害人索赔带来很大的难度,扩大了其索赔的风险。

二、我国套牌车损害赔偿的现状

在和实施前,在处理套牌车损害赔偿纠纷时,主要是在及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中寻找有关法律依据,主要的法律条文也就是有关赔偿方面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原则性很强,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责任的划分、法律的适用等有关问题,那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的裁判标准也不统一,导致结果也不一致。《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出台后,有关套牌车的规定渐浮出水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6条规定禁止使用其他机动车的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第96条对其他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等行为的行政责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民事责任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既包括机动车的驾驶人,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包括机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在套牌车情形下,将责任主体确定为所有人或管理人,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精神。2012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五条明确规定,套牌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套牌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套牌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同意套牌的,应当与套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自此,套牌车情形下的主体责任正式得到了确立,人们在处理套牌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时,终于真正意义上有法可依了。

三、套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责任确定

四、如何理解被套牌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同意”

2、关于“同意”套牌的举证责任问题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应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被侵权人就主张的“同意”套牌行为承担举证责任。考虑到被侵权人与套牌车司机、车主及被套牌车主素不相识,不清楚套牌车主与被套牌车主是否存在朋友、亲属或其他利益关系,要找到同意套牌的证据确实很难。在被侵权人穷尽举证手段仍不能查明时,应允许其依法申请人民院收集证据。

至于基于亲人、同学、同事之间的情谊行为而同意对其机动车进行的无偿套牌,特别是在被套牌人自始至终都对套牌行为持既不反对也不表示同意的模糊态度时,让被侵权人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被套牌人对套牌已经同意实属困难。因此从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被套牌人疏于防范以及以私法手段实现公法禁止套牌行为的目的出发,人民法院在认定情谊情形下的同意时,不应使原告的证明标准过高、证明责任过重。一般而言,只要被侵权人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被套牌机动车人或者管理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套牌行为实施人的真实身份而未及时采取救济措施即可。这里是否及时采取救济措施应把握两点:一是及时一般应限定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二是采取救济措施一般应以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情况为判断标准,而不能简单以曾向套牌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提出反对意见作为依据。

五、结语

国家尽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责任主体、证明责任等问题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使该条款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建议公安交管部门在遇到套牌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对套牌车及被套牌车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其中包括被套牌车主是否同意套牌问题,如果调查发现被套牌车主同意套牌,应在交通责任认定书中注明。这样,该条款才会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 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林艳英律师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1对1咨询为您解答

  • 在线律师
  • 已服务282600人
  • 5分钟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