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怎么判

导读:
刑法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四种情况: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该年龄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所谓“可以”就是可以从减也可以不从减,这个完全由管辖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参考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后果、自首表现等等行使自由裁量权。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主要是从有关的年龄、精神等等行为现象来进行判断;另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被判定之后再满足有关的条件之后是可以重新进行判定的。
刑法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四种情况: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该年龄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所谓“可以”就是可以从减也可以不从减,这个完全由管辖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参考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后果、自首表现等等行使自由裁量权。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主要是从有关的年龄、精神等等行为现象来进行判断;另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被判定之后再满足有关的条件之后是可以重新进行判定的。关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怎么判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事辩护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刑法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四种情况: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3、已满75周岁者。该年龄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4、生理缺陷者(聋哑人、盲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法。包括一类是不满14周岁的人;另一类是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该规定,确认精神障碍者为无责任能力人,有两个标准:一是他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精神病状态。。二是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使他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一标准即心理学标准,也称法学标准。只有将前后两个标准结合起来,才能认定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人属于无责任能力人。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法院判决
1、如果是无刑事责任能力说明其实施违法行为时完全不能辨别、控制自己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第一款的规定,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民事赔偿责任还是要承担的;
2、如果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说明当事人没有完全丧失控制识别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第三款的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谓“可以”就是可以从减也可以不从减,这个完全由管辖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参考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后果、自首表现等等行使自由裁量权。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主要是从有关的年龄、精神等等行为现象来进行判断;另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被判定之后再满足有关的条件之后是可以重新进行判定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请上进行专业的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