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

导读:
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一、行为责任原则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那么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一、行为责任原则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关于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的法律问题,大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交通事故律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要遵循什么原则
一、行为责任原则
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关系的行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其中“过错的严重程度”是以“当事人的行为”为前提的。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后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二、因果关系原则
1、因果关系原则
当事人存在有违法行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违法的严重程度与在事故中的作用并不成“正比”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违法行为很严重但在事故中并未起作用。行为与该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加重事故后果。同样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是导致事故的原因。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
事实上原因的检验方法可以借鉴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采取必要条件规则。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后果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其检验方法有
第一、“如果没有”检验法即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会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没有行为或事件的出现就不会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将行为人的行为从交通事故事实中剔除出去事故仍会按原来的因果序列和方式发生则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和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反之则构成事实上原因。
第三、代换法即如果把行为人的行为换成一个无过错的行为或者把他的不作为换成一个适当的作为以后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然会发生则行为人原来的行为就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反之则构成事实上的原因。必要条件规则最显著的缺点是“即使行为不发生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发生那么行为就不是结果的事实原因。”这源于由果因的逻辑。
第四、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在某些情况下运用通常的规则无法证实事实因果关系法律规定了特殊的认定规则这里包括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该规则要求责任人举证证明应当由其承担责任的行为或事件不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能举证的则认定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的规定也是采用了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认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除了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则就认为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侵权人或相关事件及行为的责任人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直接原因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损害后果发生的因素它就构成事实上原因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技术认定应载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只是证据之一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定直接行为人的责任而不须考虑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人的事故责任。
三、路权原则
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如何体现各行其道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借道避让原则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参与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行其道。为了合理利用交通资源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交通参与者可以借用非其专用的道路通行。当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交通参与者实施借道通行时有可能与被借道路本车道的参与者产生冲突点为保证安全必须明确谁有义务主动防止冲突的发生。借道避让原则在调整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认定中仍应起到规范性作用。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既然确定了借道避让原则对此类事故的认定思路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应较本道通行者承担更多的安全义务。但此原则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是保护行人横过道路的通行区域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负有避让行人的义务。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机动车道时虽属借道通行但在此情况机动车有避让行人的义务同时行人也有确保安全的义务。这是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的特殊通行规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重点保护弱者的特点。
四、安全原则
1、合理避让原则。
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事故原因多种多样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必须做到合理避让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第一、一方存在过错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则不适用此原则。
第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视为应当发现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第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则适用本原则反之不适用。
第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交通安全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不适用本原则。一般来说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则。
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应负事故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首先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在法律实施后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五、结果责任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虽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加重了事故后果应负事故责任即结果责任原则。确定该原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认定的客观性。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两种这两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结果。严格来说这两类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区别。发生原因是主动打破交通平衡环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动性。结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结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动性。这两类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时一种原因既含有发生因素也含有结果因素。比如货车超载运输硫酸车辆在转弯时驾驶员因车辆超载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车辆占用对向车道与对向车辆碰撞此时超载表现为发生原因。由于车辆超载捆绑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后摔裂硫酸泄露腐蚀车辆和路面超载在此表现为结果原因。一般认为发生原因的作用大于结果原因但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交通事故认定是全面、客观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认定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地表述事故成因。作为证据当事人的过错客观地造成了事故后果或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有过错的当事人就应该负事故责任。
第二、增强交通参与者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交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交通参与者是其中的子系统为了维护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子系统必须要正常运转这要求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任何一个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存在影响交通环境正常运转和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参与交通时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对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违法行为是加大事故后果原因的违法者认定事故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